【觳觫的读音和介绍】“觳觫”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,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。它常用来形容动物在恐惧时的表现,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词,本文将从读音、含义、出处及用法等方面进行简要介绍,并以表格形式进行总结。
一、读音与字形
“觳觫”由两个汉字组成,分别是“觳”和“觫”。
- “觳”的拼音是:hú
- “觫”的拼音是:sù
因此,“觳觫”的正确读音为:hú sù
二、词义解释
“觳觫”原意是指动物因恐惧而颤抖、发抖的样子。后来引申为对某种事物感到害怕、不安的情绪状态。
- 本义:动物因恐惧而颤抖。
- 引申义:形容人因畏惧而心神不宁、战战兢兢。
三、出处与用法
“觳觫”最早见于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
> “王曰:‘舍之!吾不忍其觳觫,若无罪而就死地。’”
这句话的意思是:齐宣王说:“放了它吧!我不忍心看它那样害怕发抖,好像没有罪却走向死地。”
在这里,“觳觫”用来形容牛在被牵往屠宰场时的恐惧状态,表现出齐宣王的仁慈之心。
四、现代用法
在现代汉语中,“觳觫”已较少用于日常口语,但在文学、古文阅读或写作中仍有使用价值。通常用于描写人物或动物在紧张、恐惧状态下的心理或生理反应。
五、总结表格
| 项目 | 内容 |
| 词语 | 觜觫 |
| 拼音 | hú sù |
| 字义 | 原指动物因恐惧而颤抖;引申为人心神不安、畏惧 |
| 出处 | 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 |
| 用法 | 多用于文学或古文语境,描述恐惧情绪 |
| 示例 | “那头牛在屠夫面前显得十分觳觫。” |
六、结语
“觳觫”虽非常用词汇,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动的表达方式,使其在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。了解这一词语的读音、含义及出处,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本中的情感表达,提升语言素养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