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贤才词语解释是什么】“贤才”是一个常见的汉语词汇,常用于形容有德行、有才能的人。在古代和现代的语境中,“贤才”一词都具有高度的褒义色彩,常用来赞美那些品德高尚、能力出众的人才。
一、词语解释总结
词语 | 贤才 |
拼音 | xián cái |
含义 | 指有德行、有才能的人,通常用于称赞人才的品德与能力并重。 |
出处 | 常见于古文及现代文学中,如《三国志》《论语》等经典文献中均有提及。 |
用法 | 多用于书面语或正式场合,强调对人才的尊重与推崇。 |
近义词 | 贤人、英才、能人、良才 |
反义词 | 庸才、愚者、无能之辈 |
二、词语详解
“贤”字本义为“有德之人”,引申为“有才德的人”;“才”则指才能、能力。因此,“贤才”合起来就是“有德又有才的人”。在古代社会,尤其是封建时期,“贤才”往往被视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。例如,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,正是因为诸葛亮是当时公认的“贤才”。
在现代社会,“贤才”一词依然广泛使用,尤其是在企业招聘、人才引进、教育评价等方面,常用来表彰那些既有道德修养,又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。
三、常见用法举例
1. 古代用法
- 《三国志·蜀书·诸葛亮传》:“亲贤臣,远小人,此先汉所以兴隆也。”
——这里“贤臣”即“贤才”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2. 现代用法
- 企业招聘广告中写道:“诚聘贤才,共创未来。”
——表示公司希望吸纳有才能且品德良好的员工。
3. 文学作品中
- 《红楼梦》中提到“贤才俊杰”,用来形容书中人物的优秀品质。
四、结语
“贤才”不仅是一个词语,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。它强调了“德”与“才”的统一,鼓励人们在追求个人能力提升的同时,也要注重道德修养。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“贤才”都是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才标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