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关于胸有成竹的故事】“胸有成竹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,出自北宋文豪苏轼的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。这个成语原本是用来形容画家在作画之前,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构图和形象,就像心中已经有一竿竹子一样清晰明了。后来,“胸有成竹”被广泛引申为做事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,信心十足。
一、故事背景
“胸有成竹”的典故源于宋代画家文同(字与可),他擅长画竹,技艺高超。有一次,苏轼写文章时提到文同画竹前,总是先在心中构思好整株竹子的姿态、形态和布局,做到“意在笔先”,因此他的画作才能栩栩如生、形神兼备。
二、成语含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 | 胸有成竹 |
出处 | 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(苏轼) |
原义 | 画竹前已在心中有了完整的构图 |
引申义 | 做事前已有充分准备和把握 |
使用场景 | 表示对某事有十足的信心或计划 |
三、现实意义
“胸有成竹”不仅适用于艺术创作,在现代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各种挑战,提前做好准备、心中有数,往往能让人更加从容应对困难,提高成功的可能性。
四、相关名言
- 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 ——《礼记》
- “谋定而后动,知止而有得。” ——《孙子兵法》
这些古语都强调了“事先准备”和“心中有数”的重要性,与“胸有成竹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。
总结:
“胸有成竹”不仅是一个成语,更是一种智慧的生活态度。它提醒我们,在面对任何事情时,都应该提前思考、认真准备,做到心中有数,这样才能在关键时刻从容不迫,取得成功。